兴发娱乐

56年坚守 56年巨变

——云南芒市中山乡三代邮递员的幸福邮路
吕磊 尹航 张英超2022-10-17来源:中国兴发娱乐报

  海拔1236米,气温16℃,夕阳的金光洒向了群山,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。坐在邮递员匡大由的摩托车上,微风徐徐吹来,从山上一路向下走,犹如行驶在一幅画卷之中,让人感到温暖与平静。 

  这里是匡大由的家乡,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,一个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小乡镇。小乡镇虽小,却与众不同。这里有31.08公里的芒市最长边境线、2836米的芒市最高海拔、528米的芒市最低海拔、76.4%的芒市最高森林覆盖率,这里还有德宏州境内最后一块中缅界碑,这里还是怒江流出中国的最后一站…… 

  历史上的中山乡,“与世隔绝”是其最大的标签。 

  2010年,在外闯荡多年的匡大由回到家乡,在中山乡兴发娱乐所开启了新一程的奋斗,这一干就是13年。这13年,他见证了中山乡由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变化。他谦逊地对记者说:“要想看到中山乡巨变的全貌,一定要去见见另外两位乡邮员,他们既是我的前任,也是我的榜样,而且他们是一对父子,爷儿俩连续坚守乡邮路40多年,身上有说不尽的故事。” 

  记者心中默算,从1967年至今,56年的光阴,半个世纪的沧桑,这其间该有怎样的故事呢?

  送一份音讯 “我的邮包装着乡亲们的牵挂”

  20世纪70年代,全国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不断努力,中山乡这个边境小乡镇的乡亲们,也开始向往与外界的联系。一封信、一份电报,是乡亲们与外界联系最可靠的方式,给中山乡送邮件的胡国仓,也成为乡亲们最信赖的人。 

  1967年,17岁的胡国仓参加邮电工作,到从邮路上退下来,他给中山乡百姓送了30余年邮件。 

  当年中山乡没有修路,从芒市发往中山乡的邮件,只能卸在近50公里处的勐戛镇兴发娱乐所,胡国仓就从勐戛镇用扁担挑起邮件,步行去中山乡赛岗村投递。天刚蒙蒙亮就出发,天黑之前送完所有的邮件,这是胡国仓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时间,不是为了早点休息,而是天黑了,伸手不见五指,根本没办法赶路。“饿了吃个野果子,渴了喝口山泉水,送完邮件到了地方再吃饭,每次跑邮路就只有一个目标,就是要赶在天黑前送到。”胡国仓至今向记者说起这个目标,眼神依旧坚定。 

  “胡国仓刚开始送邮件时,村里面没有路,有一些羊肠小道,那也是人走得多了,踩出来的。”中山乡赛岗村党支部书记段开恩回忆说。那时胡国仓穿着草鞋跑邮路,但不少时候,他都是光着脚走。“路远,也不好走,草鞋要省着穿,路好点就光脚走,路不好了再穿草鞋,不然走不到地方鞋就烂了。”他记不得自己穿破过多少双草鞋了,只记得靠光脚赶路,大伙儿都叫他“铁脚板”。 

  一次,负责统计邮路的同事对胡国仓说:“你就投递这巴掌大的地方,怎么天天你最忙?”胡国仓没有应他,于是这位同事准备跟胡国仓走一趟,但刚走不到一半路程,身上没有挑邮件的同事已经累得喘起气来。一趟下来,同事说:“你这条邮路,回去要重新统计,这比想象的远太多了。” 

  4月到7月的路,是胡国仓最不喜欢的路,因为雨季的土路泥泞难走,但为了早点给乡亲们送去邮件,他想尽一切办法赶时间。1973年,兴发娱乐所配发自行车,胡国仓也申请了一辆,同事疑惑起来,“你跑的邮路骑不了车,你申请自行车干啥?”“山上有一小段路还行,能骑一会儿。”“山上?这车你咋弄山上去?”“肯定能弄上去。” 

  三天,三组零件,胡国仓将自行车拆分后扛上了山,又组装起来,虽然只能骑1公里,但这1公里对胡国仓来说,是过得最快的时光,“早一点把信件给乡亲们送去,乡亲们也就少一点牵挂”。“那时候村民都靠信件和外面的亲人联系,胡国仓就是唯一的指望。他很瘦,但一扁担就要挑30多公斤的邮件,人都被压得弯了腰。”段开恩说。每次给乡亲们送完邮件,胡国仓都会在乡亲家住一晚,第二天再赶回兴发娱乐所。送一趟邮件需要两天,他却从不叫累:“给乡亲们送邮件,看着他们开心,我更开心,他们待我像亲人一样,能给他们送一辈子邮件,值!” 

  胡国仓除了给乡亲们送信件、汇票、电报,还给各村送党报党刊,《红旗》杂志是他当时送得最多的刊物。比起信件,这要沉得多,但他说,给党送邮件,不嫌累。 

  那时候,给各村放映的电影胶片,也是邮递员送,一部电影两三盘胶片,装胶片的铁盒又大又重,但胡国仓却送得起劲。“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能娱乐的,乡亲们能看场电影,那是多高兴的事儿啊!”送完邮件,胡国仓也爱和大伙儿一起看电影,如今提起那段时光,胡国仓笑得很开心。 

  记者跟随胡国仓一起去了曾经投递的村落,在曾经的赛岗村投递点,他给记者讲起一次大雨时,自己被坍塌的土房压在下面,乡亲们救自己的故事。走在村里的路上,他说自己的那些老朋友很多已不在了:“现在发展好了,跟以前不一样了。不一样了好,再也不用为等一个信儿提心吊胆了。”时间久远,很多故事他也记不清了,让他时刻记住的就是乡亲们翘首以盼的那份音讯,是自己要走快点、再快点。

  送一份希望 “我的邮包装着乡亲们的梦想”

  1994年,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,部署实施“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”,要求力争到20世纪末最后的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。 

  走出大山、摆脱贫困成为这个时代亿万中国农民的期盼! 

  也是在这一年,通往中山乡的邮路,终于可以骑车通行了,与外界的沟通不再是难事。也是在这一年,跑了20多年邮路的胡国仓,将18岁的儿子胡江带到了自己的邮路上…… 

  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,胡江丝毫不敢松懈,他跑在这条邮路上,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。他时刻告诉自己,把山外的信息及时送到,这里的人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,这里也就有了希望。 

  早在1977年,国家就恢复了高考,但这个边境小乡镇,少有人能走出大山去外面读书。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,对胡江来说,是最贵重的邮件。 

  一次,村民刘安成跑到胡江身旁,急切地问自己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没,胡江一听,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:“您放心,只要有您孩子的录取通知书,不论什么时候,我都第一时间给您送过来。”虽然知道被录取了,但只有拿到那份通知书,才能真正安心。 

  一天、两天、三天,通知书迟迟没有到,胡江也犯了急,上班下班都看一眼通知书到了没。终于,在一次投递结束夜里回到兴发娱乐所后,胡江看到了那份期盼中的录取通知书,他穿上雨衣,发动刚刚熄火的摩托车,转身再次上了山路。 

  胡江冒着大雨把录取通知书递到了孩子的手中。“能出去读书了,能出去读书了!”刘安成抱着孩子激动地说。看到孩子和家人的笑容,胡江为自己传递了这份希望而感到无比幸福,也突然明白了以前父亲工作那么累,为什么回到家还总是一脸笑容。 

  行驶在中山乡的山路上,胡江沿路给记者介绍着这里的农作物。每年丰收的时候,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到这里拉取最新鲜的蔬菜水果。胡江自豪地告诉记者,有不少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,还是他教的。“我开始工作时,虽然比父亲那个年代条件好一点,但电视并不是家家都有,不像现在,炒菜用手机现查现学都行。那时给村民送与农业种植养殖相关的书,就是送去知识与技能。”每次给乡亲们送书,乡亲们都是一早就在村口等着胡江。见大家伙儿捧着书学种植养殖的方法,觉得如获至宝,胡江也更加感受到带去一份知识与希望有多么重要。 

  乡亲们感谢胡江给他们送来信息,待他也像对胡国仓一样,当作自己的亲人。“有一次要在一个老乡家住,他让自己的孩子去别人家挤一张床,把床留给了我,还早早就把洗脚水烧好,早上起来,洗脸水和饭菜也早就准备好了,乡亲们对我真的像亲人一样。”胡江体会到了父亲与乡亲们的那份情,自己也将乡亲们的事一直挂在心上。 

  工作了十多年后,胡江看了电影《那山那人那狗》,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带着自己熟悉邮路的场景,以至每次提起这部电影,提起父亲的邮路,他都会眼眶湿润。“父亲一辈子的工作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,但那时候他一天真的要走很久很久。我现在的工作条件好一点儿,一定会担好邮递员的这份责任。”

  送一份幸福 “我的邮包装着乡亲们的好日子”

  2010年,中国经济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,实现全面的恢复性增长。这一年,中国电子商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。深山、海岛、草原,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快递包裹。此时,中国农民期盼的是一个个包裹带来的幸福感,是在山村就能享受的美好生活。 

  中山乡也不例外! 

  这一年,回到家乡的匡大由,惊讶于家乡的发展,“原来兴发娱乐所门前就是一堆废墟,现在竟然盖起了一排排的房子,乡里的5个村全都修通了路,小乡村也有大发展了”。 

  在中山乡兴发娱乐所,匡大由既是营业员也是投递员。兴发娱乐所一楼是营业厅和报刊、快递包裹分拣室,二楼是他和妻子、两个孩子的家。吃住都在这里,这让兴发娱乐所没有了规定的营业时间,一大早开门,到了深夜依旧亮着灯,乡亲们随时都能走进院子里找匡大由寄、取邮件。 

  每天,匡大由都骑着摩托车前往中山乡的5个村,往返100多公里投送党报党刊和快递包裹。加满油的摩托车,常常一天就跑空了油箱。“信件少了,报刊书籍在手机上就能看,现在送的主要是村民在网上买的东西,我这辆摩托车,已经快载不下了。”匡大由一边往车上装包裹,一边笑着对记者说。 

  离中山乡兴发娱乐所不远的中山百惠超市,经营者杨仕福和丈夫都是残疾人,两人出行不便,他们的生活物品基本在网上购买。“兴发娱乐这里是偏远乡村,卖家发货基本发兴发娱乐。大由知道我腿脚不便,包裹一到就专门跑上来给我送。盐、米、油,牙刷、牙膏,衣服,这些我都是在网上买的。有了大由,兴发娱乐真的什么都不缺了。”杨仕福一脸幸福地说。除了生活用品,对她更重要的,是匡大由给她送来了致富的工具。

  在中山乡,很多村民都会自酿一些粮食酒,杨仕福也学起了这门手艺,但酿酒的工具她没办法自己去买,就在网上订货。走进超市的后院,杨仕福指着酿酒的工具说:“都是大由送来的。”就在记者采访期间,她在网上订的一个大蒸箱也到了。刚看到邮车停在门口,她就从屋中笑着跑了出去:“我一看到邮车就知道是大由给我送东西来了。”杨仕福养了一些土鸡,有了蒸箱,她就能把土鸡做成土特产去卖,再赚些钱。“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。”杨仕福开心地说。 

  有时送完邮件还早,匡大由会骑车去半山腰的百香果园,给赵家应搭把手料理一下果园。碰上丰收的季节,他就成了果园的“临时工”。“大由不仅帮我采摘,还帮我装箱,东西交给大由邮寄,我放心,还省心。”赵家应说。9月是百香果成熟的季节,赵家应每天都有一二百份的订单,他把百香果卸在兴发娱乐所,就能放心地走了,因为称重、装箱、贴单这些事,匡大由会帮他全部做好,匡大由也因此常常忙到凌晨,“能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好,忙得有价值,忙得开心”。 

  匡大由的父母住在山上的村子里,送邮件的路上,他常常能路过父母家,但有时忙得只能在门口喊一声就匆匆离去。工作再忙他却从不叫苦,他说比起胡国仓和胡江的时代,自己这点累不算什么。但其实,他也在山路上遇到过毒蛇,也在下山转弯处与另一辆摩托车迎面相撞,可对他来说,他体会到了胡国仓和胡江给乡亲们送邮件的那份开心,体会到了这条邮路的价值。所以,多苦多累都值得。也正如中山乡党委书记尹新学所说:“工业品下乡,农产品进城,兴发娱乐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,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。” 

  跟随匡大由送完一天的邮件,坐上他的摩托车,体验了他每天的“兜风”时间。匡大由指着远处说:“那儿就是中缅边境线,每次送完邮件,下山看着这片风景,心情都会特别好。到了冬天下雪,白茫茫的一片,像一座银山,就更加美了。我比你们幸运,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……”匡大由自豪又幸福地说着。 

  匡大由工作时,他的对面,总有一张张笑脸——边防哨所的战士、取包裹的乡亲们、果园的种植户、给亲人寄特产的村民……“以前等一封信,可能是喜也可能是忧,现在的一个个包裹,收到的都是乡亲们想买的东西,寄出去的都是能让生活更好、更幸福的东西,你说,乡亲们能不开心吗?” 

  是啊!这里的乡亲们是幸福的,跑着这条邮路的邮递员是幸福的。 

  56年,这里的人从等一份音讯到盼一份希望,再到打开一份幸福,小乡镇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 

  56年,三位邮递员从送一封信到送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,再到送一个包裹,邮包里一直装着人民的需求。 

  56年,一条邮路,变的是路上的风景;不变的,是路上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。

远望中山乡。

胡国仓在接受记者采访。

胡江在投递时与村民交流。

匡大由给村民投送包裹。